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茶炊与火绳枪 Author 74M 今天吃什么
1941 年 3 月 11 日历史上著名的《租借法案》生效,美国开始作为"民主世界的兵工厂"向英国、自由法国、苏联和中国等同盟国提供其所必需的武器弹药和其他战略物资,同年 4 月法案对中国生效。
大约在 1943 年前后,一把 M1 卡宾枪随着其他援助物资一起运抵中国,中国人民自此与 M1 卡宾枪结缘。
▲租借法案援助物资中就有一把 M1 卡宾枪,疑似用于科研,笔者能力有限并没有找国内关于此事的相关记载,有知道的大手子麻烦踢我。
虽然租借法案没有为中国提供足够数量的 M1 卡宾枪,但在抗战中后期美军各部门曾多次直接向中国军队提供 M1 卡宾枪,其中 OSS 战略情报局曾向中国军队提供了 360 支 M1 卡宾枪。
在江南地区抗战的国民党忠义救国军,远在印度整编的远征军和新组建的国民党伞兵部队(鸿翔部队)均装备了美军直接援助的 M1 卡宾枪,并运用在实战当中。
▲ 1944 年 9 月 3 日,松山战役期间中国远征军士兵手持 M1 卡宾枪看守两名日军俘虏。
▲使用 M1 卡宾枪的忠义救国军,M1 卡宾枪短小精悍,半自动火力输出猛烈非常适合游击作战。
▲ 1944 年,云南大屯,远征军国内训练基地,注意中间的 M1 卡宾枪。
这种原先为二线战斗人员设计的自卫武器因其轻便且短小精悍,半自动火力凶猛,以及有着 15 发的大弹容量深受中国军民喜爱。当时的中国兵工人也萌生了仿制 M1 卡宾枪自己生产制造的想法。
1943 年秋,在厂长赵达的领导下,兵工署四十三厂(原桂林修炮厂)成功仿制了 M1 卡宾枪,但因为前线桂柳战役的失利,四十三厂不得不向后方的贵州独山转移,1944 年 1 月整体并入了兵工署四十四厂,国内仿制卡宾枪的计划也不得不告一段落。
除国军外,M1 卡宾枪也作为美军延安观察组成员的自卫武器出现在延安。根据曾协助观察组工作的八路军战士李耀宇的回忆,八路军曾在 1944 年圣诞节秘密地对美军延安观察组成员所携带的 M1 卡宾枪进行过测绘。
▲迪克西观察团抵达延安,注意他们随身携带的 M1 卡宾枪。
▲叶剑英试射美军观察组带来的 M1 卡宾枪
▲ 1944 年的延安民兵与 M1 卡宾枪,福尔曼摄。注意照片中民兵身后背的 38 大盖,手里的 m1 卡宾枪很可能就是找福尔曼借去拍照的。
▲八路军战士李耀宇口述回忆录《一个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中关于 1944 年八路军秘密测绘观察组的 M1 卡宾枪的相关记载。
除了正规兵工厂外,中国民间枪匠也有仿制 M1 卡宾枪,其中云南纳古乡(现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纳古镇)的回族枪匠曾在 1946 年前后成功仿制出了 M1 卡宾枪以及另一种和 M1 卡宾枪外观相似但只具有普通步枪功能的卡宾枪,不过受限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这些纯手搓的仿 M1 卡宾枪在之后并没有继续生产。
▲ Forgetten weapons 最近一期节目《You Can Copy Anything: Chinese Bolt Action M1 Carbine》中出现的国产栓动仿 M1 卡宾枪,注意节套处的铭文刻着"奥本多夫兵工厂"。从这一特征上来看该枪不像是正规兵工厂的产品,应该是某个民间枪匠的杰作。
抗战胜利后仿制 M1 卡宾枪的工作被重新提上日程,位于重庆的兵工署二十一厂开始对 M1 卡宾枪进行逆向仿制,于 1947 年 6 月 30 日完成仿制工作。1948 年对卡宾枪的研究与试制项目被兵工署列为本年度计划研究项目的第一优先级项目,同年 4 月 28 日二十一厂开始试产 M1 卡宾枪,称为民国 37 年式卡宾枪。
48 年 10 月在鹅公岩制造处下增设卡宾枪厂,预计月产 5000 支。计划是美好的,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严峻的。由于经费缺乏、设备不足、生产条件差,这个生产计划最终未能实现。目前可知二十一厂制造处卡宾枪厂曾制造了 27 支卡宾枪,每支价格 22 元(银元),共计 594 元(银元),总产量不明。
在此之后卡宾枪厂后改为卡宾枪所保管部,至 1949 年 5 月 9 日停止试制民国 37 年式卡宾枪。目前仅知二十一厂有仿制 M1 和 M1A1 卡宾枪。
▲ 1947 年 6 月 30 日,重庆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试制 M1 卡宾枪工作完成相关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关于二十一厂筹备仿制 M1 卡宾枪的相关电文记载。
兵工署二十一厂仿制的 M1 系列卡宾枪也是是目前已知生产厂家的四种国产 M1 卡宾枪之一,其特征与早期型 M1 卡宾枪无异:照门为不可调风偏的简易翻折式照门,且没有刺刀座。
兵工署二十一厂的仿 M1 卡宾枪和原厂存在一些区别,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上,如:
生产厂家铭文位置不同,不同于美国原厂把制造商铭文和序列号一起刻在机匣末端是,兵工署二十一厂仿 M1 卡宾枪的厂标则直接打在照门前方的机匣上,为一个经典的汉传佛教左旋万字卍标;而照门后方的机匣上则刻有兵工署的厂标。
序列号位置不同,不同于大部分 M1 卡宾枪及其仿制品,本应刻有铭文的机匣尾部则改为兵工署的标志,因为细节特写图片缺少,序列号具体在哪我们也不得而知。
▲二十一厂备仿制的 M1A1 卡宾枪。
在 1946 年,共和国航空发动机工程师、无人机事业的先驱、红色特工许锡缵成功打入敌人内部进入南京国防部第六厅工作。
根据他的回忆,1947 年美军顾问团派来雷门什乃德中校到第六厅担任顾问,这个美军顾问还带来一支 M3 夜战型卡宾枪和一把 M1A1 卡宾枪在第六厅进行演示,其中 M3 夜战型卡宾枪给许老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枪在演示后都交给了兵工署进行测绘仿制。
上文中提到的兵工署二十一厂仿制的 M1A1 卡宾枪极有可能和此事相关。但关于兵工署对 M3 夜战型卡宾枪的描述、测绘和仿制的记载限于笔者能力有限,并未能从故纸堆中发现有关任何描述,欢迎之情的朋友补充。
▲许锡缵年轻时的照片。
▲ M3 夜战型卡宾枪。
除重庆二十一厂外,兵工署第三十厂在前往武汉接管原十一厂位于武汉的部分后,于 1948 年在位于武昌新旗的临时厂房内成功试制生产了没有导气装置、仅能手动装填单发射击的 M1 卡宾枪,称为民国 37 年式简易卡宾枪。
值得一提的是三十厂制造卡宾枪所需钢材全部由重庆钢迁会提供。
因在淮海战役后解放大军向南推进,兵峰直逼武汉,三十厂大部迫不得已于 1949 年 2 月南迁广西柳州,民国 37 年式简易卡宾枪的产量也不得而知。
和本文内容无关但比较有意思的是,兵工署三十厂留在武汉武昌的分部在解放后成了今天位于武汉江夏区石洞街道的国营武汉长虹机械厂(代号 3303 厂);而南迁柳州的大部经历分分合合最终归宿于湖南湘潭的国营湘潭江南机械厂(代号 282 厂),这两家兵工厂至今仍在为国防工业贡献力量。
▲武汉江夏区的 3303 厂,目前承担武器装备保障修理任务,虽然在江夏区但却是武昌区的一块飞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3303 厂厂内还有一处石洞古迹——白云洞,去武汉旅游的朋友有时间可以去看看。
▲湖南湘潭的 282 厂,现为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1948 年 9 月 12 日,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与在东北的国民党主力部队决战东北。同年 11 月 2 日沈阳解放,兵工署九十厂的所有设备未及转移,均被我方接收。在解放后先后更名为东北军区军工部沈阳兵工总厂和五一工厂,是当时解放区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1949 年年初,中央军委指示由沈阳五一工厂仿造 M1 卡宾枪,1949 年计划试产 500 支,其中上半年(1949 年 7 月前)计划制造 250 支。
疑似是遇到了技术方面的问题,上半年的生产计划并未能如期完成。从现存实物上来看,到 1949 年 12 月五一工厂才解决了 M1 卡宾枪的生产问题,首批 M1 卡宾枪开始制造,月产量 1000 支,但存在着"试造中质量无把握"的问题。
1949 年 5 月,中央军委后勤部兵工组建议,制定正规国防所需武器弹药的标准样式,并由专人进行研究。
负责兵工生产的李富春与何长工在收到东北局《军火产品之技术规定草案》后,建议未来兵工体系全方面向邻国苏联学习。制式化全面学习苏联体系此时也已成为共识,完全不属于苏联体系的 M1 卡宾枪此时就显得非常尴尬。
▲ 1949 年东北军火生产计划表,红框圈出的正是仿制 M1 卡宾枪。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 7 月 7 日,美国借联合国名义,组织"联合国军"介入朝鲜战争,美军机时不时窜入我领空对我边境目标实施"误炸"。
为保证工厂安全,沈阳五一工厂一分为三,其中负责枪械生产的五一工厂第一制造厂疏散到了黑龙江省的边陲小城北安县(现北安市),并更名为北安冲锋枪厂,之后北安冲锋枪厂名称历经变更,最终由从三二工厂变更为国营 626 厂(国营庆华工具厂),整个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共制造了 358261 支 50 式冲锋枪,有力的支援了前线志愿军指战员对"联合国军"的作战。
基于上述情况,全面学习苏联体系、制造工艺与原厂尚存差距、朝鲜战争爆发后出于安全考虑五一厂疏散搬迁、志愿军入朝后 626 厂需要优先保证冲锋枪生产以供应前线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或许才是使仿制 M1 卡宾枪不了了之的原因。
沈阳五一厂仿制的 M1 卡宾枪是目前已知生产厂家的四种国产 M1 卡宾枪之一,其特征总体与早期型 M1 卡宾枪无异:照门为不可调风偏的简易翻折式照门,且没有刺刀座。
区别在一些细节方面,如:
生产厂家铭文位置不同,和美国原厂把制造商铭文和序列号一起刻在照门后方的机匣上不同的是,五一工厂仿制的 M1 卡宾枪的厂标刻在节套处,非常有栓动步枪的特色;
生产日期位置不同,五一兵工厂的仿制品生产日期和序列号刻在一起,位于序列号上方。
▲ 1949 年 12 月,沈阳五一工厂第一制造厂仿制的 M1 卡宾枪,序列号 23。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五一工厂仿制的 M1 卡宾枪的照门还是早期型的不可调节风偏的简易翻折式照门,并没有安装刺刀座。图片来自 Guns International。
▲ 1949 年 12 月,沈阳五一工厂第一制造厂仿制的 M1 卡宾枪,序列号 36。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 23 号枪还是 36 号枪的序列号均预留了五位数的空位,个人推测可能曾经有过过万生产计划。图片来自 Guns International。
▲五一厂仿制的 M1 卡宾枪的厂标特写,非常有栓动步枪的特色。图片来自 Guns International。
在五一厂停止仿制 M1 卡宾枪的同一时刻,远在海峡对岸的兵工署六十厂(金陵兵工厂迁台部分,后成为台湾联勤 205 兵工厂)在 1951 年分别制造过 M1,M1A1,M2 卡宾枪,具体数量不详。
迁台后的联勤六十厂仿制的 M1 系列卡宾枪也是是目前已知生产厂家的四种国产 M1 卡宾枪之一,令人奇怪的是其特征总体与早期型 M1 卡宾枪无异:照门为不可调风偏的简易翻折式照门,且没有刺刀座,这对于大量接触后期型 M1 卡宾枪的国军来说显得非常奇怪。
由于缺乏细节照片,联勤六十厂仿制的 M1A1 卡宾枪与原厂产品在细节方面的区别我们也不得而知。个人猜测联勤六十厂仿制的 M1A1 卡宾枪和之前在大陆时期的老东家兵工署二十一厂的试制的仿 M1A1 卡宾枪有一定继承关系。
▲迁台后(1951 年)的兵工署 60 厂仿制 M1A1 卡宾枪,某种意义上来说是 21 厂制造的民国 37 年式卡宾枪的正统续作。
到这里关于中国仿制 M1 系列卡宾枪的故事也并没有结束,在 56 式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量产入役后,我国在 60 年代初依旧对 M2 卡宾枪进行了仿制,生产工作由刚刚筹备建厂的国营焦作中州机械厂(代号 396)负责。
该枪与同时期昆明西南仪器厂(国营 356 厂)仿制的 M14 步枪一道,成为了那个火红的年代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反抗殖民斗争的有力支持。
▲ 396 厂仿制的 M2 卡宾枪。
目前 396 厂仿制的 M2 卡宾枪也是国内众多 M1 系列卡宾枪仿制品中有详细记载的,具体参数如下:
全枪长(带刺刀):1067mm
全枪长(不带刺刀):904mm
枪管长:457mm
全枪重(不装弹):2.4kg
全枪重(装满弹):2.6kg
弹匣容量:15 发
弹匣重量(空):0.078kg
弹匣重量(满):0.267kg
有效射程:247m
表尺射程:247m
枪口初速:589m/s
枪口动能:126kg · m(折合约 1235J,笔者注)
理论射速:750 发 / 分
战斗射速
单发:40 发 / 分
点射:120 发 / 分
扳机力:2.7-3.8 公斤
无论是外观方面还是参数方面,焦作 396 厂仿制的 M2 卡宾枪与原版几乎没有太大差别,不同之处在于原版 M2 卡宾枪通常配备 30 发弯弹匣,而 396 厂的仿制品随枪配备的则是 6 个 15 发弹匣。
396 厂没有仿制 30 发弹匣而是仿制弹容量更低的 15 发弹匣这可能和 30 发弹匣钢板较薄,刚度较差,抱弹口易损坏,可靠性不佳有关。
▲ M1 系列卡宾枪配套的 15 发弹匣和 30 发弹匣。
▲ 396 厂仿制的 M2 卡宾枪结构图与分解图。
▲ 396 厂仿制的 M2 卡宾枪采用的是 M1 系列卡宾枪的后期型可调风偏的照门,而非之前国内其他兵工厂仿制 M1 系列卡宾枪所采用的早期型简易翻折式照门。
因结构设计缺陷的问题,396 厂仿制的 M2 卡宾枪故障率较高。按该枪技术资料规定,在 4000 发寿命试验中故障率不得超过 0.8%。而据 10 次寿命试验的统计结果,故障率分布在 0.43-1.08% 之间,平均故障率达 0.72%,其中主要故障为卡壳和卡弹,占总故障数的 80.6%。
▲ 396 厂仿制的 M2 卡宾枪连续 10 次寿命试验故障统计表。
在射击散布方面,396 厂仿制的 M2 卡宾枪射击散布和原厂几乎无异。
在半自动散布方面,仿 M2 卡宾枪在试验时不装刺刀,照门装定于" 2.5 "位置,由射手对距离 100 米处的专用靶纸进行瞄准射击,每支枪每靶以单发射击 4 发。靶纸上 4 发 ( 有一发意外弹时只计 3 发 ) 枪弹的弹着孔,应散布在直径为 20cm 的圆内;平均弹着点到检查点的距离不大于 5cm,即为合格。(原厂散布为 100 码的距离上散布为 3 英寸至 5 英寸之间,即 91.44 米的距离上散布在 7.62cm 至 12.7cm 之间。)
在点射散布时,仿 M2 卡宾枪任意抽 5 支枪每枪配 6 个弹匣,每支枪射击 3 靶每靶射击 20 发,取 3 靶平均值,其中 1 支枪允许 R50 ≤ 9cm,R100 ≤ 20cm;其余 4 支枪要求 R50 ≤ 8cm,R100 ≤ 18cm。
· 小结
回顾国内对于 M1 系列卡宾枪的仿制历程,始于抗战时期的兵工署四十三厂(原始桂林修炮厂),终于 60 年代初的 396 厂。
其中 396 厂仿制的 M2 卡宾枪是唯一一个大量生产、现存实物最多、资料最完善的,也是应是质量最好的仿制品,但可惜此时的中国已经大量制造并列装了性能更优秀可靠性更高的 56 式冲锋枪(AKM III 型突击步枪国产版)和 56 式半自动步枪(SKS 半自动步枪国产版),结构和弹药过时、可靠性差的 M2 卡宾枪也自然与中国无缘。
M1 系列卡宾枪伴随中国人民经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艰苦斗争,见证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斗争的胜利,也见证了中国的重生,但最终却阴差阳错之下未能作为人民军队的试制装备列装。不由得令人感叹:
一把枪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参考资料:
枪械手册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清末至民国的兵器工业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
國造槍械列傳
重庆文史资料 第 35 辑
焦作经济
一个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广州第一家族"的传奇人物 许锡缵
Forgetten weapons《You Can Copy Anything: Chinese Bolt Action M1 Carbine》